在紧张刺激的灾难电影《紧急救援》中,我们常被震撼人心的救援场面所吸引,但其中涉及医疗急救的部分,却往往与现实医疗操作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电影中的急救措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真实世界的医疗行动?
电影中的误区:电影中,角色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常会进行心肺复苏(CPR)而不顾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及时使用,在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内,AED的正确使用能显著提高生存率,是现场急救的首选设备,电影中常见的“嘴对嘴”人工呼吸在真实急救中已不推荐,因为这可能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而应优先使用无创的球囊面罩进行通气。
真实急救的实践:在现实中,当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首先应呼叫急救服务并确保安全环境后,立即寻找并使用AED进行除颤,随后,若专业人员未到场,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可开始进行高质量的CPR,包括正确的按压深度、频率和通气技巧,现代CPR已强调“按压为主,通气为辅”的原则,以减少因中断按压而导致的血液灌注中断风险。
:电影虽为娱乐,但其中对医疗场景的描绘却可能误导公众对真实急救的认知,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呼吁观众在享受电影带来的视觉盛宴时,也应保持理性思考,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电影中的医疗情节,真正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发表评论
电影中的医疗误区,常让观众在紧急救援时误判真实急救场景的应对措施,知识普及刻不容缓!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