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临床工作中,烦躁情绪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时不时地影响着患者的治疗进程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
对于患者而言,患病本就身心俱疲,若再加上烦躁情绪,无疑是雪上加霜,身体上的疼痛、不适,对疾病预后的担忧,长时间住院带来的不便等因素,都极易引发患者的烦躁,烦躁的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对医护操作的不配合,比如拒绝服药、不配合打针等,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治疗秩序,还可能延误病情的好转,一位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烦躁和焦虑,常常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波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而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复杂多变的病情、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都可能使他们产生烦躁情绪,当面对烦躁的患者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医护人员烦躁的态度可能会让患者更加不安,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烦躁,影响沟通和治疗效果,在忙碌的急诊室,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紧急患者,若此时遇到一位情绪烦躁且不配合的患者,很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烦躁而对患者缺乏耐心的解释和安抚,从而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导致医患矛盾。
如何应对这种烦躁情绪呢?对于患者,首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用温和、理解的语言与他们交流,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治疗方案、预后等情况,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减少因未知而产生的烦躁,对于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医护人员提前告知手术的流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烦躁。
对于医护人员自身,学会自我调节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与同事交流分享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面对烦躁的患者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以更加专业、耐心的态度去服务。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要重视烦躁情绪对临床诊疗的影响,只有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医疗环境,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