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起着阻止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或者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时,就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其典型症状包括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一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反流则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或咽部的感觉,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胸痛、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等,容易被误诊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饮食方面,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加反流的风险,长期饮酒、吸烟也会对食管下括约肌造成损害,肥胖、便秘、妊娠等导致腹压增加的情况,以及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都可能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病情的发展。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食管炎等病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则有助于了解食管内pH值的变化,判断反流的程度和时间,食管压力测定可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的功能状态。
在治疗方面,改变生活方式是基础,患者应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内不宜进食,抬高床头15 - 20厘米,避免穿紧身衣,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但如果长期不加以控制和治疗,可能会引发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甚至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进展。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