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不容忽视的血液健康问题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对于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缺铁性贫血,不容忽视的血液健康问题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机体缺乏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发的贫血,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就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多种因素都可能成为缺铁性贫血的诱因,比如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素食且未注意从其他途径补充铁元素,就可能因铁摄入不足而发病,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如果不加以注意,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增加;孕妇不仅自身需要,还要为胎儿提供足够的铁,若不及时补充,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则可能因胃肠道功能减退,影响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乏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下降等,患者往往会感到身体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气喘吁吁,皮肤和黏膜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面色苍白、口唇和甲床苍白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喜欢吃一些非食物的物质,如泥土、粉笔等,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除了依据患者的症状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项目,通过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血清铁、铁蛋白等检查则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缺铁性贫血,一旦确诊,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是补充铁剂,铁剂的补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常要足量、足疗程,为了促进铁的吸收,还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 C,在饮食方面,患者应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对于因特殊原因导致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如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可能还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缺铁性贫血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恢复健康的血液状态,重拾活力,我们要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重视缺铁性贫血这一问题,共同守护血液健康。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