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这一古老而又令人畏惧的疾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它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对肺部造成损害,严重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
肺结核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结核分枝杆菌具有独特的细胞壁结构,使其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并繁殖,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感染艾滋病毒等,结核菌就容易趁机侵入人体,引发感染,结核菌首先会在肺部定植,随后大量繁殖,导致肺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形成结核病灶。
肺结核的症状多种多样,但早期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咯血,发热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低热,午后较为明显,患者可能出现盗汗、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高度警惕肺结核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诊断肺结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胸部 X 光或 CT 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的病变,但不能确诊,痰涂片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痰液中是否存在结核菌,痰培养则更为准确,不仅能确定结核菌的存在,还能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也有助于辅助诊断。
一旦确诊为肺结核,应立即进行规范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可以增强疗效,减少结核菌耐药的发生,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结核菌产生耐药。
肺结核的预防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等,可以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同事等,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筛查,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治疗,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如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消毒等,也能有效降低肺结核的传播风险。
肺结核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重新回归健康生活,全社会应共同关注肺结核防治,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努力抗击这一疾病。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