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与人体缺乏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密切相关,这两种营养素在DNA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缺乏,就会导致细胞核的发育停滞,而细胞质仍在继续生长,从而形成巨幼红细胞。
维生素B₁₂的缺乏,常见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以及利用障碍等情况,严格素食者由于长期不摄入肉类、蛋类、奶类等富含维生素B₁₂的食物,容易出现摄入不足,而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维生素B₁₂的吸收,一些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维生素B₁₂利用障碍,叶酸缺乏则多由于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吸收不良以及药物影响等因素,偏食、酗酒、慢性腹泻等都可能造成叶酸摄入不足,孕妇、婴幼儿等对叶酸需求量增加的人群,若不及时补充,也容易出现缺乏,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等,会抑制叶酸的代谢,从而引发叶酸缺乏。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消化系统方面,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神经系统症状也较为突出,如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不稳等,严重时可出现抑郁、痴呆等精神症状,在儿童患者中,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除了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外,血常规检查是重要的初筛手段,典型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水平,若维生素B₁₂降低、叶酸正常,考虑维生素B₁₂缺乏所致贫血;若叶酸降低、维生素B₁₂正常,则为叶酸缺乏性贫血。
治疗上,补充缺乏的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是关键,维生素B₁₂可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给药,通常能较快改善神经系统症状,贫血症状也会逐渐缓解,叶酸缺乏者则口服叶酸治疗,应积极去除病因,如改善饮食习惯、治疗胃肠道疾病等,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相关指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虽然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能取得良好的预后,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能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发表评论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一个常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血液疾病,及时诊断与补充营养素是关键。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不容忽视的血液健康警钟。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液健康的隐形威胁。
添加新评论